有些人花四五年考了个CFA
有些人花四五六年考了
CFA、ACCA、CPA 、AICPA 和 CPAA
大神的世界,小编实在不懂
那么持有这么多证书是什么感受呢?
我从2008年到2013年5年间痛彻心扉的考下来了ACCA,然后13~14年期间考下了CMA,2015年也通过ACCA换考了加拿大的CPA,CGA,2017~2018年考完了美国CPA拿到执照,Linkedin上名字后面要放一大串:CPA,CMA, CGA,FCCA。
那么第一个体验是神马呢?别人知道你有这么多证第一个反应是:“你也太腻害了吧!”紧接着第二个就是“你吃多了没事干吗?”。第二个体验就是你要交很多很多的年费!除非找到一家好公司帮你承担了,否则年费要贵死人!第三个体验就是不知道这些证书放在哪里比较好,没有这么多的相框。第四个体验就是去找工作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做下取舍,比如找美国公司就在简历上放 CPA,CMA, 要找加拿大的公司就是CPA, CGA。FCCA就纯属打酱油啦,这个证书是用来做备胎,万一以后能去英国工作可以用这个证。否则太多头衔在名字后面企业看来会一下子overwhelmed掉,觉得这人召进来还能干活吗?会不会眼高手低?会不会干一段时间就走人?这个时候,你的证书就开始呈现负的边际效应了。所以考证要有针对性,不要盲目去考,我完全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作。对了,我还有个MBA······
其实有这么多证也不好。我简历上只放要找工作的地方的证书,其他的都是多余,只会边际效益递减。但是证多的一个好处就是,除了你有global mobility之外,以后要去培训机构教会计赚外块,可以一把证书拿出来,这个倒是能加分的。
拿证过程
我本科学的金融,毕业时找了份做财务的工作。为了在工作中能快速上手决定考ACCA,花了4年多点的时间考过,加上工作经验也够了同步拿证。当时跨领域考ACCA还是面临很多挑战的,英语辣鸡外加会计专业功底差。大学忙着兼职赚钱参加各种社团谈恋爱,学习状态很差,勉强过了6级。大学就学过一门企业会计,人大会计系在国内高校很有名,可能会计老师也高估了我们金融专业学生的水平,课上讲的比较深,可怜我课都学完了借贷是啥还没完全理解。而且按当时ACCA协会的政策,金融专业的学生只能免考2门,也就是说我得自己考12门。不过我认真分析了一下,也有很多有利条件。一是当时单位很鼓励,二是自己又重新把高中时养成的学习习惯找回来了。于是好几年的五一、十一几乎都在复习考试中度过,每年的6月份、12月份总要出现在ACCA的考场上,现在回想起来仍旧觉得有些辛苦,但是值得。
考CFA的过程就简单了,由于工作的关系,需要开始从事与投资联系更紧密的工作,以30岁高龄报考cfa,有财务和金融基础,level1和level2很轻松就过了,level3考了两次,各种苦乐只有自己能体会。当时身边有几个朋友level3都是考了3次才过,我也是做了3次的准备,不过复习CFA Level3过程中,我突然间好像悟到了通过考试的真谛,当时就想即使不过,下次也知道怎么过了,就是过程太煎熬。Anyway,拿到了金融和财务领域拿得出手的两张证,心里还是很高兴的,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比较了解财务和金融领域的知识体系。
工作中的体验
我一直认为考试的作用就是以一种强大的外部压力(时间和钱的投入)逼迫自己系统的学习一门知识。通过了考试只是入门,精通一个领域还需要大量的实践。当然,拿到证之后带来的正向效应也是很明显的:一是印在名片上很有成就感。一个师兄在四大快升到合伙人了,也是ACCA+CFA,还帮我做了申请会员的sponsor,一起吃饭时我问他,你为什么要考试,他的回答很直接,为了出去向客户吹牛啊!工作中经常与投行、审计师这些中介打交道,看名片好多都是会计师和CFA的title,除了吹牛之外,我想财务和金融都懂一些对工作帮助是毋庸置疑的;二是对投资和财务领域有了专业的系统的学习,可以从多角度考虑问题。好处就是我什么都懂一点,看投资的分析报告能看明白,还能帮他们挑毛病,同时又能从财务角度对投资业务提供专业建议,比如说IFRS9实施以后投资资产分类的划分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当期利润,资产配置和会计处理就得协同考虑。三是提升个人的考虑问题的层次。大部分财务人员考虑问题是偏微观的,核算、报表、税务这些具体业务问题,有时会为了小数点后两位数对不上要加班到深夜。而投资业务本质上是偏宏观的,更关注一个项目是否符合公司的风险偏好,带来回报是不是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,至于收益率是差几个BP似乎没那么重要,两边的知识都懂一些会让你看问题跳出细节,更容易宏观。
送给在考证路上的朋友几句话
“我别的本事没有,但是会终身学习,去到哪儿学到哪儿,我永远不会放弃学习,虚心学习再学习!”这是在学习方面我比较喜欢的一句名人名言。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,也是你所拥有的资源,从投资角度应该把它配置到产生效益地方,而对自身学习的投资是让人永远不会后悔的一项决策,加油吧。
关于考试:
首先,我一直觉得,如果没有用的证书,那就不要考了吧,毕竟有这点复习的时候,可以出去玩嘛。同质化的证书那么多,求问,除了一堆会费和继续教育,你图啥。
其次,学以致用,不管考什么证,目的,是用。如果用不到,或者特别不喜欢考试,那就不要考了。我自己的情况是:不考试,就不想看书,也不想学习。结果,就是想学啥,就去考个试。
以上两点都考虑清楚之后,就是备考。来一个经典问题:你想一天背200个单词,1000个单词背5天,还是一天背10个,1000个单词背三个月?备考的问题,因人而异,但是至少我从来不会高估自己的自控力,也不想整天让自己心里担着一个事儿,所以一向速战速决,准备的时候全力以赴,考完了赶紧放飞自我。
关于用途
考试、证书这东西,就是一个敲门砖。学习的过程中,你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能handle这个类型的工作、知识(比如看了CPA发现自己很讨厌数字,那赶紧的,甭逼自己了,快去找个自己喜欢的事情做),至于是不是适合做这个类型的工作,问题就比较复杂了,涉及“你爱加班吗,你能接受工作很无聊吗?”
经验>证书、学历,我想着点大家都没什么疑问吧。不管考试、学历,殊途同归,都是为了工作。所以如果工作,又不是考试狂热爱好者,那就,不要虐待自己了,真的。有这点时间,还不如好好琢磨下老板在想啥,顺便用考试费的十分之一给他买个礼物。如果老板比较傻,那就,用这点时间改改简历,找找新工作,或者学个啥其他的兴趣爱好,也比考试好啊,对不。
关于体验
扯回来,我来说说有了证书之后,有啥体验。看我诚恳认真的脸,没啥体验,真的。一个是因为我身边的人有这样类似背景的挺多的,没啥好得意。另一个,你确定,别人不会认为你是个书呆子?放简历上,面试的时候有人问起来,一瞬间心里得意下,但你还得注意强调下:1.我不是书呆子 2.其实我考过就只是说明我这人比较聪明,至少是能handle这个类型的工作。
考试这个事情,跟工作能力甚至智商,都没啥特别直接的关系。如果擅长考试,且觉得考试能对工作、未来发展有帮助,那就努力考。如果是工作,那也努力考。如果既不想考,又不擅长,也不是很急需,只是锦上添花,那就好好衡量下,真的值得吗。但不管是哪种情况,如果决定考了,就请拼尽全力。别忘了你做出的commitment,自己做的决定,跪着也要走完。
关于怎么考试
想了一会,还是决定磕叨下我自己的考试经历。首先,我备考,不管考什么,不管是不是工作,多忙,备考时间不超过一个月。两个原因,一,我的长期记忆力远远不如短期记忆,二,我对自己的自控力相当不自信。在这种情况下,短期突击几乎是选择。缺点也是巨大的,备考的时候经常有种错觉觉得自己可能,大概,某天就会猝死。
备考的方式,因人而异。想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,不要为难自己,不要assume自己是个圣人,柳下惠,自控力...做出reasonable的假设,在一开始就好好做plan,做好了plan就坚定不移的执行。
毕竟,考试这东西,相比人来说,总归是可控的。祝大家心想事成,逢考必过。
本人认为在多见的财政金融证书里边,没有一个证书是可以济困扶危的。虽然我具有CFA、CPA、ACCA、FRM,但没有较强的background是体现不了它们的效果的。就像CPA需配以四大几年的作业履历。
所以,考证更多是如虎添翼,而非济困扶危。
许多刚了解金融范畴的人会认为考了CFA就能进投行,但据了解投行喜爱的学术布景仍是名校MBA。
那么,为啥像咱们这些学生或许刚结业的人还要考CFA、FRM这些证书?
首要的合理的有以下要素:
金融类证书考试里CFA现已算是主流,要强化自己的金融常识,不考它考啥?
往后要出国留学读金融,先考着也能充分下自己的金融词汇和金融根底,何乐不为那?
想进投行做研讨员,想进基金公司或许财务处理公司(这几个也算是CFA效果的去向)
时刻富余,闲着也是闲着,多经过一个考试多多少少也会对自己有利益
总结:
证书、考试到底都是为个人服务的,不要纠结于多考几个证书,只需根据自身职业情况,准备就可以啦!